本文摘述我們與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 院長許添明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吳新傑於台灣一級期刊刊登的結果,主要在討論台灣教育經費適足性的問題,藉由適足性理論去探討是否台灣偏遠地區學校比非偏遠學校需要更多經費。
主要研究發現有以下五點
1. 台灣國際成績表現(PISA)亮眼但城鄉差距拉大:大城市的分數最高且標準差相對較小,而偏遠地方分數較低且標準誤相對較大
2. 平均來說,偏遠地區學生國文、數學基測成績至少低於非偏遠學生10分以上
3. 偏遠地區所需的適足經費,無論是以學生學習成就達基礎級、平均數、精熟級來推估,都一致地高於非偏遠地區所需經費
4. 偏遠地區的教師流動率是非偏遠地區的一倍(6.50% vs. 3.36%)
5. 教師流動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每生支出就會提高0.55%,說明學校因教師流動頻繁將帶來額外支出
研究資料係於 2010 年下半年採用問卷調查取得,針對偏遠與非偏遠國中進行抽測,係採兩階段分層隨機抽樣。依據教育部統計處當時最新的資料,並排除上述四類國中後,公立國中為 706 所,其中偏遠學校扣除掉當時尚未開始招生的南平國中後,總數為 203所,偏遠學校全部施測,非偏遠學校則抽對等數量,即 203 所來施測。
以下專注於用適足性理論去估算偏遠與非偏遠學校適足經費的差異,此乃使用成本函數法估算回歸式,再代入三種適足分數(基礎級、平均數與精熟級),其他變項則帶入各地區之平均值。結果可摘要如下表所示,可知適足經費會隨著適足成績的提升(從基礎級到精熟級)而升高,且不論適足分數是以基礎級、平均數還是以精熟級計算偏遠地區地所需適足經費皆會高於非偏遠地區,也高於臺灣的適足經費,以適足分數等於平均數為例,偏遠地區所需的每生適足經費為 129,687元,不僅高於非偏遠地區( 83,480 元)、也高於臺灣適足經費( 102,784 元),但仍低於偏遠地區的平均值( 134,920 元);且高達 65% 的偏遠學校未達偏遠地區適足經費水準,不僅高於臺灣整體( 60% ),更高於非偏遠地區的( 44% )未達適足經費水準,顯示在現有的經費下,僅有達 35% 的偏遠地區學校可幫助學生達到臺灣的平均基測數學成績。
由結果可知,偏遠地區所需的適足經費,無論是以學生學習成就達基礎級、平均數、精熟級來推估,都一致地高於非偏遠地區所需經費。以平均數作為適足分數為例,偏遠地區所需的每生適足經費高於非偏遠地區約 4.5 萬元( 129,687 元 vs. 83,480 元),且目前偏遠地區達到適足經費的比率又比非偏遠地區低了近兩成( 35% vs. 56% ),即使考慮學校效率,偏遠地區學生為達基測平均數需要更多經費的結果仍未改變,這很可能是導致臺灣 PISA 數學表現城鄉落差的主因。顯示偏遠地區學校亟需政府挹注更多的經費。
全文可於此期刊網站免費下載觀看,該期刊文章引註格式為
張良丞、許添明、吳新傑 (2016)。國民中學適足教育經費:台灣偏遠與非偏遠地區學校的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61(3), 43-67。 doi: 10.6209/JORIES.2016.61(3).02